【民俗】如東民俗在漫長歲月里,隨著移民及流民不斷增多而在吸收中變化,在變化中融合,漸次形成特色鮮明又頗具廣泛包容性的民俗風情。諸如鄉井生活、衣食住行、時歲節慶、婚育喪葬、祈福求瑞、禮儀宗教等,都蘊藉并彰顯著如東人勤勞、善良、淳厚與質樸的優良品德。外來居民帶來簡單勞動求生本領,在荒灘上“辟我草萊”或“煮海為鹽”。同時,也帶來各自故鄉民風民俗,成為皋東民俗起源和發端。唐代(618―907),境內已逐漸成為風俗習慣雜陳之地。宋末明初,逐漸融入鎮江、揚州市俗成分。民國初年,張謇倡導沿海開墾,一批稱為“外沙”的啟海人遷入,其分布以掘港和“皇岸”為界。掘港西以“本場人”風俗為根基,謙和好客;掘港東則以“啟?!泵袼诪楸驹?,直率開放。海堤外漁、鹽民風俗久盛不衰;海堤內則顯民風民俗相互摻雜、糅和、改良,加上文明新風影響,古今傳承、新舊交融。幾千年形成許多節日習俗,其中包括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增加元旦(俗稱新年)、國慶等節日,一些國外節日也被民眾仿效。
在如東,人們通過各自行業賴以生存發展,形成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工商界求生意興??;掘東人重視棉花種植;掘西人重視水稻生產,都各有一整套規矩。漁民生產禁忌與生活禁忌相聯系,使漁民禁忌尤為特殊。兩千多年的制鹽史,使鹽民形成獨特的風俗民情。如東個性顯明的民風民俗還上升為文藝形式。如馬塘人打鑼鼓與眾不同,成為歇后語“馬塘鑼鼓——各打各?!本蚋凼魳泛椭C纏綿,成為歇后語“掘港十番——不緊不慢?!比鐤|風俗中,都天菩薩出巡中“燒馬伕香”、跳判官,被改編成民舞《跳馬伕》和《鐘馗嬉蝠》。1984年,演進中南海,并走出國門。
如東風俗雅俗共賞。掘東灶頭畫、掘西床頭畫和孫窯農民畫,雖粗獷簡單、大紅大綠,卻凸現風格,裝點千家萬戶。如東人愛說嗙、放鷂子,《曹瘦臉兒打官司》系列故事登上大學論壇。如東放哨口風箏被外國人稱為“空中交響樂”,成為全國4大風箏產地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人們的思想和生活被注入新的內容和形式。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優秀傳統風俗得到重視和繼承,一些過時民俗逐漸淡化,一些新民俗相繼產生,如東民俗在與時俱進中得以延伸、改革和發展。
【方言】如東縣域內方言有3種:第一種屬于北方方言江淮方言區泰如片,其中內部又存在一定差異。 一是本場話,即以縣城掘港為中心的掘港話(亦稱“掘西話”,跟“掘東話”對舉而言),包括掘港(絕大部分)、長沙、曹埠(大部)、馬塘、岔河、雙甸、新店(北部)、苴鎮、豐利、洋口(洋蠻河以東)等鎮;二是西路話(亦稱栟茶話、洋西話),從古壩北邊向西,至與如皋交界一線以北地區,東至洋蠻河(通洋運河北段), 包括栟茶、袁莊、河口(老秀貞鄉南河以北)等鎮。第二種屬于吳方言,即沙里話(亦稱掘東話),包括大豫、掘港(小部)等鎮。第三種是呈現出江淮方言與吳方言過渡性質的方言,如通東話(俗稱“南場話”),包括掘港(西南)、曹埠(南部)等鎮;南通話,包括新店鎮(南部)、曹埠鎮(西部)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