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訊(全媒體記者 周雨霽 朱南州 通訊員 戴愛琴)過去,走進我縣廣闊的鄉村,一片片桑園滿眼翠綠,一朵朵棉花耀眼潔白,如今,卻很少看到這樣的景色。
從全縣來看,桑園面積鼎盛期達到10多萬畝,而在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銳減到7000畝,棉花種植更是少見。取而代之的特色農業種植格局如何形成?種什么、怎么種?產量、效益又如何?……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不同季節踩田埂、訪農戶、看發展,探尋變化背后的答案。
“失寵”的棉花
在大豫鎮鞏王村,季金輝流轉了150畝地種棉花,是村里唯一的“大戶”,他原先做收購生意,收購來的棉花用于南通市計量檢定測試所、河北省纖維質量監測中心等制定纖維質量標準?!按蟾艔?000年開始,棉農越來越少,收不到棉花就只能自己種,今年是第4年了?!奔窘疠x的話里透著無奈。
天氣影響收成、價格偏低、用工量大、勞動力成本高、機械化程度低……這些都是造成棉花產業萎縮的原因,辛苦一年,棉農常常連成本都收不回。季金輝的種植模式來自揚州大學,每畝枝數達到8000支左右,單產籽棉250公斤至300公斤,產量提升30%以上,勞動力成本卻比原先節約了30%?!澳壳笆袌錾厦藁ǖ氖召弮r在每斤4元左右,我們是賣給檢測機構,價格要高一些,在6元左右?!奔窘疠x告訴記者,如果不是這兩元的差價,他根本賺不到錢。
不種棉花了,土地卻不能荒著,或自己探索、或學習外來大戶,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棉農將目光轉向了替代棉花的經濟作物。
隔著一條窄窄的田埂,季金輝的棉花地旁種著10畝卷心菜,正值收獲季節,一顆顆翠綠鮮嫩的卷心菜錯落有致地散落在田間。菜地面積不大,但看著菜農們采摘、裝筐、搬運,季金輝十分羨慕:“蔬菜效益高,卷心菜每畝能掙1000多元,棉花才600元,如果不算加工差價,還不如種糧食?!?/p>
產業“種子”悄然萌芽
大豫鎮蔬菜種植的興起,與棉花面積的減少幾乎同步。
西藍花種植的源頭,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那時候,農場社區所在的位置是如東棉場?!霸葍蠕N少,以出口加工為主,國內市場的逐漸興起,大概是在2000年以后?!编噰鴱娛且患曳N子經營部的負責人,從事西藍花種子引進、推廣、銷售多年,眼見著西藍花成了農民的“致富花”。
一直以來,農場社區沿襲著一熟麥子、一熟棉花的種植方式,一年畝均純收入不到1000元。吳勇兵是大豫鎮農場社區第一個種植西藍花的村民,2000年他試種了60畝,畝均收入達到4000元,是麥子、棉花的四五倍。
不僅農戶們自主調整種植結構,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社區兩委也瞄準了這條致富新路子,鼓勵農戶向經濟效益高的特色農業轉型。
以吳勇兵為典型,通過他來帶動周邊村民種植西藍花。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吳勇兵申請成立了社區第一個家庭農場,也是第一個種植西藍花超千畝的大戶。在他之后,其他種田大戶也紛紛申請創辦家庭農場,其中多個家庭農場的種植規模達到千畝以上。如今,農場社區以及周邊的鞏王村、香臺村是全鎮西藍花種植的集中區,村里招引農業大戶也傾向于經濟作物,帶動了土地流轉價格的不斷提升。去年,大豫鎮實施土地流轉費用政府兜底,流轉價格達到每畝6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農民增益。
蹚出差異化、特色化之路
各種經濟作物遍地開花,讓全縣的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
目前,全縣在田蔬菜面積14.8萬畝,以東部地區為主,主要種植品種包括鮮食蠶豆、菠菜、大蒜、芹菜、萵苣、甘藍、西藍花等,其中西藍花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各式蔬菜生機勃勃,更有特色水果點綴其間。
“20世紀70年代,全縣種植面積最大的是黃桃,差不多有1萬畝?!笨h林果站高級農藝師洪飛回憶,90年代梨樹種植開始紅火,而近10年,則是葡萄占據了主流。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共2.2萬畝,梨、桃、葡萄三種大眾水果就達到2.1萬畝,尤其是梨樹,面積約1.2萬畝?!耙驗槔嫘б孀罘€定,桃子效益要差一些,主要受制于貨架期短、采購損耗較大?!焙轱w說。
品種的轉變有好有劣。如果說翠冠梨、翠玉梨成為主流是一種優勝劣汰,那以陽光玫瑰、夏黑為主的葡萄品種,命運就有些微妙?!斑^去,我縣的葡萄品種至少有20多個,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現在就比較單一?!焙轱w告訴記者,陽光玫瑰畝均效益最高的時候達到7萬元,這讓我縣的葡萄種植面積從原先的不到500畝,擴大到近6000畝。持續了近5年,陽光玫瑰價格開始走下坡路,批發價從每斤20元暴跌至5元?!斑@幾年,很多葡萄品種都被砍掉了,其實普通品種種好了,也是有錢賺的?!闭f起這些,洪飛有些惋惜。
要抓“風口”,更要做精做細。近10年,我縣鼓勵和支持大眾水果的品種優化,以及應時鮮果的大膽嘗試。從一家一戶的零星種植到規?;l展,從陸地種植到設施栽培,桃、梨、葡萄之外,櫻桃、藍莓、琵琶、無花果、獼猴桃等時令性突出、種植面積不大的水果品種,在全縣遍地開花。
為保證產量和質量,我縣重點打造省級、縣級標準化果園,從建園條件、水肥管理、綠色防控、生態環境等方面進行規范,通過技術指標的控制,實現標準化栽培和生產,并通過優質果評比、政策性保險宣傳、安全生產督查、區域性品牌打造等舉措,提高果品品質,保障果農權益。目前,全縣已創建省級標準化果園4家,縣級標準化果園以每年8到10家的進度推進。
傳統蠶桑業的革新
春末夏初,除了迎來果蔬的豐收,也是收蠶繭的好時節?!耙划€七分田的桑樹,去年養蠶賺了一萬八千元,種別的哪有這么高的收入?!本蚋劢值酪盃I角村農戶高錫紅養蠶39年,從集體經濟到分田到戶,她見證了一個種植領域的興衰,村里曾經家家戶戶養蠶,如今,和她一樣仍在養蠶的農戶屈指可數。
蠶桑業最興盛的時候大概是2007年、2008年左右,掘港街道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張小琴清楚地記得,收蠶種的那天是7月30日,那時候,她坐在田邊半天就能收上一大包蠶種,差不多30萬元。數據的變化則更加直觀,高峰時掘港街道桑園面積近1萬畝,養蠶戶超過1萬戶,一批春蠶的數量超過9000張,而今年春季,這個數字已經下滑到450張,比去年還減少了30%。
高收益之下,種植面積卻逐年減少,背后的原因在于高風險?!霸陨pB蠶是一個靠氣候、環境吃飯的產業,蠶寶寶嬌貴,溫差較大、農田治蟲等都會直接導致減產,甚至造成絕收?!睆埿∏僬J為,當下由于工業化的發展,農民可以一年四季到工廠里上班,蠶桑業高收益的優勢也逐漸被削弱。
留住蠶桑,必須尋找技術突破口。早在2010年,我縣就在全省率先試水人工飼料養蠶。在栟茶鎮季彬家庭農場,蠶寶寶身旁鋪著的灰褐色泥狀飼料,由豆粕粉、桑葉粉、玉米粉、微量元素等調配而成。雖然飼料有一定的成本,但季彬并沒有覺得“不劃算”:“用老辦法養蠶,桑樹需要的人工、化肥都是開支,飼料養殖省人力、不受季節限制,養殖量大了,效益反而不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