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2022年,全縣文物保護單位27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完善各級文物“四有”(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保管機構或專人管理)、工作,建立文物安全與執法監控平臺,落實各鎮(區、街道)巡查專員,各級文保單位未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2022年如東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
序號 |
名稱 |
形成年代 |
級別 |
存世地址 |
歷史價值 |
1 |
掘港國清寺 遺址 |
唐元和年間(806―820) |
省級 |
掘港鎮人民北路東側、江海東路北側 |
見證中日交往,是海上絲綢之路及大運河文化的珍貴遺產 |
2 |
豐利鎮古建筑群 |
清代 |
市級 |
豐利鎮朝陽路街將軍巷 |
古代私家園林,文人薈萃之地 |
3 |
耙齒凌戰役 烈士陵園 |
1946年初建,1994年、2004年重修、再修 |
市級 |
河口鎮內原景安鄉西北部 |
新四軍東進部隊浴血奮戰 |
4 |
掘苴河閘 |
1958年 |
市級 |
苴鎮劉家莊村掘苴河和海防路交界處 |
如東中部重要水利設施 |
5 |
如東縣烈士陵園 |
1959年建 |
縣級 |
掘港鎮陵園路42號 |
如東干群為翻身解放、建設祖國的壯烈奉獻 |
6 |
掘港古建筑群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三號街區 |
古鎮文化傳承的載體 |
7 |
掘港東永升店古井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北街圈門橫巷 |
掘港老字號永升店生產生活用井 |
8 |
掘港石板街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人民北路街東側 |
見證古鎮經濟發展及生活變遷 |
9 |
掘港城隍廟娘娘殿(部分) |
始建明代,清代重修 |
縣級 |
掘港鎮群廟巷 |
古鎮及宗教興盛 |
10 |
抗倭遺址 |
明嘉靖年間 |
縣級 |
掘港鎮東街煙墩橋市場南側 |
明代百姓抗擊外來侵犯 |
11 |
管家牌坊 |
清雍正五年(1727年) |
縣級 |
掘港南街西首 |
舊時建筑工藝及守貞民風 |
12 |
陳嵩故居 |
清代 |
縣級 |
豐利鎮松泉街23號 |
清代著名畫家故居,文化氛圍濃厚,具人文情趣 |
13 |
范公堤 |
宋乾道七年(1171年) |
縣級 |
縣北疆海濱 |
見證皋東防潮泄澇 |
14 |
新四軍一師三旅抗戰指揮部(勇洛樓) |
中華民國 |
縣級 |
豐利鎮虹橋南路37號 |
新四軍東進部隊深入基層,軍愛民,民擁軍,蘇中海防縱隊成立典禮 |
15 |
栟茶關帝廟 |
清乾隆三年(1738) |
縣級 |
栟茶鎮東大街27號 |
皋東鄉村宗教和建筑文化 |
16 |
壽圣寺古井 |
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
縣級 |
栟茶鎮興鎮村 |
皋東鄉村宗教文化 |
17 |
孫二富故居 |
中華民國 |
縣級 |
栟茶鎮醫院巷 |
見證革命事業發展 |
18 |
栟茶石板街 |
清代 |
縣級 |
掘港鎮 |
見證古鎮經濟發展及生活變遷 |
19 |
栟茶大東旅社 |
清代 |
縣級 |
栟茶鎮中市街 |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地下黨秘密活動地點 |
20 |
栟茶中市街清代建筑 |
清代 |
縣級 |
栟茶鎮中市街 |
古鎮歷史興衰及古建筑文化 |
21 |
棗兒紅井 |
清同治年間 |
縣級 |
馬塘鎮仁和北路棗兒紅巷內 |
皋東名特優產品棗兒紅酒用料考究 |
22 |
馬塘毗盧殿 |
清代 |
縣級 |
馬塘鎮馬南村二十四組 |
鄉村民眾宗教信仰及風俗 |
23 |
文昌宮古井 |
清康熙年間 |
縣級 |
岔河鎮新建路 |
皋東鄉村宗教文化 |
24 |
雙甸星光居委會姚宅古井 |
待定 |
縣級 |
雙甸鎮星光居委會南橋西街10號 |
見證家族歷史興衰 |
25 |
雙甸鎮東岳廟主殿 |
唐元和年間建(民國初年大修) |
縣級 |
雙甸鎮東岳廟村 |
皋東鄉村宗教和建筑文化 |
26 |
河口烈士陵村財神廟 |
待定 |
縣級 |
河口鎮烈士陵村六組 |
鄉村民眾宗教信仰及風俗 |
27 |
袁莊鐵果門村古井 |
明代 |
縣級 |
袁莊鎮鐵果門村六組 |
見證古鎮歷史變遷 |
【掘港國清寺遺址公園】掘港國清寺遺址位于如東縣城中街道人民北路東側江海東路北側,核心區域約4000㎡。2022年,如東縣委、縣政府對遺址實施原址保護,建設遺址公園,作為文物保護、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遣唐使資料展示等文化遺產保護、對外宣傳和文化旅游的景觀。
【不可移動文物】2022年,如東縣加大文物專項資金投入,先后實施縣烈士陵園升級改造、耙齒凌戰役紀念館擴建、三號街區文保單位修繕、新四軍一師三旅抗戰指揮部修繕等提升改造工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全年開展非遺傳承、傳播活動156次,其中,文旅融合傳播推廣活動5次,傳統節日傳播活動5次,非遺主題活動3次;非遺進校園、進課堂143次,培訓4250人。南通面塑、南通板鷂風箏、紅木雕刻等14件非遺作品獲得省級以上獎項。劉承林、高愛華的工作室被授予2022年江蘇省鄉土人才紅木雕刻傳承示范基地和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紅木雕刻傳承人劉承林榮獲“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勞動模范”稱號,被聘為江蘇省產業教授。非遺場館(縣非遺展示館、承林木雕藝術館、彩神紫檀藝術館等)全年接待參觀人次1.2萬人。如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被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評為最美公共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