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爭”活動開展以來,如東縣高點定位,積極探索,務求創新,初步形成了具有縣域特色的信訪工作新模式,有效維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一、在組織領導上,運用以“發展穩定同步”為理念的“齊抓共管”模式。各級黨政領導切實把信訪工作作為了解民意、化解民憂、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途徑牢牢抓在手上,做到真正重視、真心支持、親力親為。主要領導親自抓。堅持信訪工作“一把手”負責制,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并常態化建立領導接訪下訪約訪和包案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制度。同時,建立縣信訪局局長列席縣政府常務會議制度。健全網絡層層抓。按照強化縣級、鞏固鎮級、完善村級的工作思路,各地各相關部門全部設立信訪辦公室,明確分管領導,配備專(兼)職信訪干部。建立健全縣信訪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由縣分管領導擔任總召集人,并成立了勞動保障及勞資糾紛、農村土地征用、城鎮房屋拆遷、交通工程拆遷、環境污染治理、企業改革改制等10個重點信訪問題專項工作小組。落實責任推動抓。把信訪工作分別納入縣委、縣政府對各鎮(區、街道)和縣級機關部門年度整體目標責任制考核。健全信訪案件責任倒查制度,由縣信訪局按月通報重點信訪工作開展情況。對因工作不作為、亂作為引發信訪突出問題造成不良影響的,堅決實行問責問效。
二、在源頭治理上,運用以“預警排查化解”為支撐的“控源治本”模式。真正把從源頭上有效預防矛盾和問題的發生作為信訪工作的首要任務和重要抓手,堅持對信訪矛盾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解決。信訪預警突出一個“準”字。建立信訪預警預測機制,建立日報告、周研判機制。同時,每季度和年中、年末都進行信訪形勢的綜合分析,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提出有效對策。狠抓事前評估,在制定出臺和實施重大決策、部署重要工作前,高度重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充分考慮是否會引發信訪突出問題,從而未雨綢繆,加強預防。矛盾排查落實一個“細”字。依托社會治理網格化體系,按照“排查得早、發現得了、控制得住、解決得好”的要求,對可能引發信訪突出問題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定期組織開展全方位的分析排查,掌握信訪動向。同時,重視和加強對信訪信息的收集、梳理和研判工作,見微知著,準確把握苗頭性信訪態勢。調查處理注重一個“快”字。對排查和發現的信訪隱患,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由縣聯席辦及時交辦責任單位處理,10個工作日內辦結,力求從早從快,確保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和事發階段。在具體問題的處置上,突出區別不同性質,開展依法分類處理,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三、在案件處置上,運用以“縣內處置到位”為核心的“依法處訪”模式。對納入信訪渠道的信訪訴求,在依法依規處置的同時,輔以必要的思想疏導、政策宣傳,做到情理法相統一,最大限度地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在初信初訪上下功夫。建立信訪事項首辦負責制,認真處理每一封人民來信、熱情接待每一批群眾來訪,最大限度地將矛盾化解在初信初訪之中,盡量避免和減少重信重訪的發生。在渠道暢通上下功夫。堅持做到“有訪必接、有接必理、分級負責、人人盡責、群眾不走、干部不撤”,縣人民來訪接待中心無論在平時或休息日,均保證人員值守到位,為信訪群眾提供便利條件。同時,積極拓展多種信訪渠道,受理人民群眾的信訪訴求。在法制宣傳上下功夫。針對串聯聚集上訪、到非接待場所上訪等違法行為,著力加大以國務院《信訪條例》和《江蘇省信訪條例》等法規為重點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力度,借助有線廣播、電視臺、報紙、網絡媒體等載體,以“答記者問”的形式,開展立體式的信訪法規宣傳活動,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逐級反映利益訴求。
四、在難題破解上,運用以“交辦督辦會辦”為流程的“因案施策”模式。堅持從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按照“三到位一處理”要求,切實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開展綜合整治。通過深入開展領導干部大接訪、矛盾糾紛大排查、重信重訪大治理、信訪積案大化解等專項活動,一大批信訪積案得以化解。提升工作合力。鑒于一些久拖不決的信訪問題成因復雜、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的特點,采取系統、綜合的辦法,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抓好解決。特別是對“三跨”信訪問題,充分發揮縣聯席會議的機制優勢和各專項工作小組的職能作用,強化部門間的協作溝通,加大會商會辦和聯合處置的力度。堅持多策并舉。為使各類信訪“老大難”問題的處理落到實處,堅持“一人一策”與“一事一策”相結合、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依法按政策辦事與特殊情況個案處理相結合的方法,著力通過領導包案等多種措施,確保各類問題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